郭声琨在第十四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上强调 弘扬见义勇为精神 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汇聚强大正能量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第十四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17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会见大会代表并在大会上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见义勇为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汇聚强大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
发表时间:2022-07-18 16:40:19

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⑤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新中国成立前,在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生动反映了当时“豆选”的情况。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用豆子代替选票,保障农民平等享有选举权。1953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即颁布选举法。一脉相承的做法,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注重运用法治方式保障公民各项权利,不断加强人权法治保障。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人
发表时间:2022-07-15 16:48:54

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我们党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入手,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着力研究和解决法治领域人
发表时间:2022-07-15 16:41:02

郭声琨在全面深化政法改革推进会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深化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8日在全面深化政法改革推进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郭声琨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法改革,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持续提升。我
发表时间:2022-07-09 16:41:16

全面深化政法改革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执法司法更规范更有公信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图①: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白塔岭街道秦皇半岛第二社区普法志愿者向群众普法。曹建雄摄(人民视觉)图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检察院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在去给山区学生上法治课途中。刘教清摄(人民视觉)图③: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热心服务群众。李肃人摄(人民视觉)图④: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法院法官通过网络开庭审理案件。陈彬摄(人民视觉)在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公安民警和检察官刚刚完成对一起案件的询问工作,走出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门前挂的牌子十分显眼——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驻朝阳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检察室。这是北京公安、检察机关协同深化政法改革的一项举措。全面深化政法改革是破解政法工作难题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政法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狠抓改革任务推进落实,政法改革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政法系统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执法司法制度,推进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在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公安民警和检察官刚刚完成对一起案件的询问工作,走出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门前挂的牌子十分显眼——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驻朝阳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检察室。这是北京公安、检察机关协同深化政法改革的一项举措。进一步优化政法机构职能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辽宁大连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长海县的于先生通过就近法院的跨域立案服务,不出岛就向管辖法院大连甘井子区法院提交了立案申请。于先生感慨地说:“被告欠我的建筑材料款拖延不还,可我出趟岛不容易,再赶上风大浪高渡船常停运,就更难了。没想到法院很快就完成了跨域立案。”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人民法院不断完善跨域立案服务。如今,跨域立案服务在全国四级法院实现全覆盖,推动形成“全国法院是一家,一家法院为全国”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已建成超过1.3万个覆盖城乡跨域立案网点,90%的申请30分钟内响应。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为了解决原来办案层层报批、责任分不清楚等问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换上法官服,戴上法徽,拿着普法资料,浙江象山县法院石浦法庭的法官来到渔港。结合司法规律与渔业生产规律,石浦法庭逐步形成“渔港法庭”特色审判模式,开通涉渔案件绿色通道,利用伏季休渔期集中受理、审理涉渔案件,45%的案件在休渔期开庭。同时,推动“海上老娘舅”“渔嫂护航团”等解纷资源在渔港“共享法庭”集聚,并深入海岛渔村、渔船码头开展巡回审判。巡回审判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有效降低了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讼累,也让法治思维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人民法院不断更新观念,在巡回审判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通“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最后一公里。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还设立了金融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等专门法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检察机关推行捕诉一体刑事案件专业化办案机制,并推进落实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等。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底,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新领域案件10万余件。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在甘肃省兰州监狱,一级警员董旭辉打开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罪犯基本信息、改造表现等证据材料一目了然。“相关材料经立案、评议、审核、监狱长办公会决定后,可以实现一键上传。”董旭辉介绍,完成上传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减刑建议书等10多种法律文书,并发送至法院和检察院,检察机关可根据网上动态提出检察意见,或以视频方式参加庭审,实时监督。过去,由于法院、检察院、刑罚执行机关等各部门间信息不畅通,案件办理程序不够公开透明,“减假暂”工作存在一些不足。如今,借助信息化办案平台、大数据平台等,案件办理全程留痕,各个环节可见、可查、可控,实现了对办案流程和质量的有力监督。前不久,河北赞皇县检察院就一起案件召开公开听证会。承办检察官介绍案情、出示有关证据后,发表了拟不起诉的意见。公安侦查人员、听证员等分别发表意见,一致同意检察院的决定。公开听证提高了案件办理的准确度和透明度,有利于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用实际行动传递法治温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是政法改革的不变初心。公安机关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执法全流程记录制度,推行网上办案,执法办案更加透明规范,执法监督更加精准高效。各地法院健全“四类案件”智能识别、自动标注、全程留痕应用机制,拓展自动随机分案、繁简识别、风险预警等功能,推动实现全院、全员、全流程监督。检察机关建立巡回检察制度,创新开展省内、跨省交叉巡回检察。截至2021年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开展监狱巡回检察4000余次,发现监狱执法、管理等工作中的问题3.2万余个。司法部修订《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就“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作了专章规定,并印发相关意见,进一步规范出庭作证行为。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执法司法活动的渠道,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一系列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效防止各种因素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自助服务一体机、线上立案系统……进入湖北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一股“科技感”扑面而来,便民措施越来越多,为当事人提供自助阅卷、智能导诉、诉讼风险评估、自助立案等服务。“您只要输入身份信息,上传证据材料、起诉状、委托材料等,就可以在网上完成立案。”当事人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进行网上立案,他们能够享受从立案到执行全业务流程“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次通办”的便利。近年来,一系列政法改革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改革立案审查制,实行立案登记制,人民群众打官司更便捷,让“立案难”成为历史。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万多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推动公安服务政务事项在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全程网办,仅互联网交管服务就惠及35亿人次。制定实施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全国基本实现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98万余件,惠及受援人721万多人,提供法律咨询5149万多人次。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近3年人民法院共发放救助金29.5亿元。“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在全国设置2000多个座席,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连续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改革之路,让执法司法更规范更有公信力,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7-08 17:42:43

在更高起点上构建执法司法权运行新机制

江海浩荡,长风万里。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政法系统以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权责一致的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机构职能、人员管理、职业保障,推动政法改革集成效应、辐射效应、耦合效应不断强化。连点汇线、带面成体。五年间,新时代政法改革由点向面拓展,由易向难挺进,由分向合转变,一张涉及办案、监管、指导各方面,通贯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各环节,覆盖刑事、民事、行政、民事执行各领域的执法司法责
发表时间:2022-07-08 17:39:45

建设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全面深化政法改革成效综述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题:建设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全面深化政法改革成效综述新华社记者刘奕湛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近年来,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建设,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政法改革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化办案责任加强制约监督,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一直以来,政法机关扭住司法责任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持续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快构建权
发表时间:2022-07-08 17:33:13

郭声琨在政法领导干部加强政治建设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 全面加强政法机关党的政治建设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4日在政法领导干部加强政治建设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向纵深发展,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
发表时间:2022-07-05 17:45:01

全国“八五”普法骨干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题培训班强调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近日,全国“八五”普法骨干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题培训班举行,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炤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培训班强调,“八五”普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全民普法工作的引领,是“八五”普法规划最显著的特点。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就是要坚持党对普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民普法全过程各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全民普法工作的领导,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发表时间:2022-07-04 10:03:57

保护人民权益 维护公平正义 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成果丰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司法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展现蓬勃生机,更好发挥司法在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司法体制改革成果丰
发表时间:2022-06-27 16:16:47
<< 51 52 53 54 55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