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走进农田考察春耕备耕情况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走进水稻田边,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习近平强调,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压实责任,确保春播面积,细化春季田间管理,保障农资充足供应,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
发表时间:2024-03-20 15:52:04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农村基层减负情况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调研。村干部向总书记汇报了这些年当地农村基层减负情况:村部的牌子减少了,要求村里开的证明、给村里交办的事少了,村干部手机上的微信工作群也少了,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服务。习近平指出,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精兵简政,继续把这项工作抓下去。(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燕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3-20 15:49:05

习近平在湖南常德市考察调研

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先后考察了常德河街、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春耕备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文字:张晓松朱基钗摄影:鞠鹏谢环驰王晔燕雁编辑:侯俊毕晓洋虞东升徐亮李琰张曼怡【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3-20 15:47:40

习近平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

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求学工作和学校发展沿革、教学特色等情况,并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习近平感慨地说,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习近平表示,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
发表时间:2024-03-20 15:46:43

习近平致电祝贺普京当选连任俄罗斯总统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3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普京,祝贺他当选连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习近平指出,近年来,俄罗斯人民团结一心,克服挑战,在国家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你再次当选,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你的支持。相信在你领导下,俄罗斯一定能够取得国家发展建设的更大成就。中方高度重视中俄关系发展,愿同俄方保持密切沟通,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深入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3-19 16:59:56

习近平在湖南长沙市考察调研

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先后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和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和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燕雁、王晔)【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3-19 15:50:59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2024年3月6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
发表时间:2024-03-18 16:54:55

东风拂面日月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启示

阳和启蛰,万物生发。东方风来,为世界带来融融春意。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日内瓦国际车展,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电动车深受欧洲消费者青睐。2024年2月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志愿者身着汉服进行表演。新华社记者李京摄2024年2月10日,来自广东普宁的英歌舞团演员在英国伦敦伯灵顿拱廊街表演英歌舞。新华社记者李颖
发表时间:2024-03-18 16:48:41

瞭望丨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既有“包”的胸怀,又有“容”的智慧◇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天下观,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和大胸怀◇进一步激发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要坚持以我为主、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积极主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甘肃敦煌莫高窟窟区(2023年4月25日摄)陈斌摄/本刊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并进行深刻阐述。这为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指明了方向。包容,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地大德,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通过“包”“容”二字,可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包”,包罗万象、胸怀天下,体现中华文明的宽广胸襟,突显中华文明内容广博、内涵丰富的文明状态和文明格局,以及对外开放的文明心态。“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中华文明高超的容纳智慧,突显中华文明在包罗各方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差异、化解冲突、实现融合,使各方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之所以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就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既有“包”的胸怀,又有“容”的智慧。“包”的胸怀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包含各个民族多元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在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的。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存在众多族群,经过长时间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形成了现今56个民族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是说各民族都有各自的人员群体、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文化传统,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一体”,是说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共同开拓我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我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我国灿烂文化,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包罗不同思想百花齐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思想文化是多元多向发展的,包罗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学术流派。先秦时期,我国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之后,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中华思想文化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在历史进程中,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同其他学说和而不同,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这些思想学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华思想文化长期发展演进的历史态势和基本规律,也是继续推动中华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包纳多种宗教和谐并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中国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既有本土道教,也有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形成了各种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包容和接纳各种不同宗教。一方面,承认不同宗教信仰的存在,允许宗教的健康活动与发展,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着力引导宗教同中国社会相适应、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积极促进宗教本土化。比如,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包怀各国文明协和万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华文明是开放的体系。《尚书·尧典》记载了帝尧时代“协和万邦”的情境。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国船队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物品交换。唐代对外交流非常活跃,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七十多个。宋朝积极开辟海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元朝打通了欧亚大陆的直接联系,颁布一系列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一直抵达非洲。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同中华文明深度融合,以真理之光激发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力。中外文明交流交融极大促进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极大促进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天下观,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和大胸怀。“容”的智慧对待不同民族、思想、宗教信仰和国家文明,中华文明善于在尊重差异性、多元性基础上,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实现融合,具有“容”的高超智慧。平等相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包容的前提是平等,是相关各方在相同的地位上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平等思想。例如,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佛家强调“众生平等”,等等。从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结成民族统一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在民族平等尊重基础上实现了民族团结互助,各民族共同创造国家历史、共同抵御外部风险。从不同文明来看,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表明,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正是由于秉持平等、谦虚、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吸收借鉴不同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平等尊重基础上进行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是实现包容和融合的根本途径。人类历史正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热爱学习、善于交往、倡导交流的文明品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进步的。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学习借鉴外界文明,要秉持两个态度:既要积极学习外界文明的长处,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也要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同存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交流交融最关键的,是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差异性、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如何对待和处理差异?中华文明强调求同存异,把握好同与异、我与他、一与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求同。善于在差异性中寻求共同性、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人类文明在本质属性上是共通的,“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讲,文明本没有冲突。另一方面是存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在寻求一致的同时要承认不同,充分尊重多样性,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独特性,理性处理文明的差异,坚持包容和存异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等,就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求同存异的品格和智慧。和合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最终是要实现和谐共处、和合共生。《礼记·中庸》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追求和合共生的道理。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推动人类文明的繁盛和进步,必须让不同类型文明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同放异彩,共同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追求和合共生,要建立“命运与共”意识,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无法独善其身;要形成“天下一家”观念,每个国家和民族谋求自身发展,都应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要弘扬“利己达人”精神,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三大全球倡议”,彰显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谋求和合共生的大格局大智慧。进一步激发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包”和“容”是辩证统一的。中华文明以其深厚底蕴,兼具胸怀与智慧,实现“包”与“容”统一,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彰显出鲜明的包容特性。包容特性对中华民族长时间的生存、发展和繁荣发挥巨大作用,塑造了中华文明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独特形象和气质。进一步激发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要坚持以我为主、贯通古今、融通中外,更加积极主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我为主,坚守中华文明的立场和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为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提供强大力量。激发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首先要自信自立,坚守中华文明的立场,巩固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做到精神上、心态上的独立自主。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扎根本国土壤,始终站在中华文明立场上看待、审视、包容一切文明,立足中国自身历史、现实、需要去吸收借鉴有助于中华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贯通古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激发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必须贯通古今,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和富矿,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关键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融通中外,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都有可取之处。中华文明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得益于不断同外界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积极吸纳融合其他文明成果。激发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必须融通中外,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总和”中汲取养分,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加强同其他文明的对话、交流、合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保持开放的、虚心的态度,广泛地学习借鉴。同时,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既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又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化,使中华文明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中持续繁荣发展、永葆生机活力。(文丨吁帅彪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瞭望》2024年第12期)【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3-18 15:19:44

习近平同安哥拉总统洛伦索会谈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记者刘华)3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安哥拉总统洛伦索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宣布,将中安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安哥拉总统洛伦索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洛伦索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3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安哥拉总统洛伦索举行会谈。这
发表时间:2024-03-16 17:57:49
<< 126 127 128 129 130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