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
发表时间:2022-09-20 17:38:46

习近平同多哥总统福雷就中多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多哥总统福雷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习近平指出,中多传统友谊深厚。建交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双方始终真诚友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务实合作成果丰硕,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福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中多友谊新篇章。我高度重视中多关系发展,愿同福雷总统一道努力,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巩固政治互信,在共建“
发表时间:2022-09-20 17:37:56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领航中国)

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青头潜鸭在这里安家,白洋淀的生态让人放心了。”8月25日,顶着烈日,乘着小船,雄安新区安新县爱鸟护鸟志愿者韩战桥来到一处鸟类栖息地外围,探着身子用望远镜眺望。“看,芦苇丛中有两只青头潜鸭,旁边还有一群白鹭。”他说,目前鸟类种类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行走在雄安新区,处处可以感受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智慧”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园区内禁止燃油车驶入,红色无人巴士正在进行运行测试。“这些车
发表时间:2022-09-20 17:35:44

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题: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021年12月3日,山西农业大学太谷校区的大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共同参与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每年的全国“宪法宣传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宪法宣传活动推动学习宪法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在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故道公园民法典主题长廊,市民在讨论主题长廊展板上的法律案例(2020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时光回溯,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大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习近平法治思想,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日益成熟完备,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美好法治愿景提供根本遵循,注入不竭动力。“通过!”2020年5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依凭、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高举思想旗帜,推进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2021年初,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在这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中,迈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线图”清晰可见——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构建起法治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一规划两纲要”,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推动司法改革向着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印发,为领导干部、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等干预司法增设“高压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制度保障愈加完善;依法治省(市、县)委员会全面设立,加强各地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看,小江豚游过来了。”一到夏天,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下游江段,成群的江豚开始活跃起来,“拖家带口”,逐浪嬉戏。“微笑精灵”江豚的成群出现得益于长江生态的持续改善,伴随着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严格实施,这一江段的江豚家族连年“添丁”。制定长江保护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确定的重大立法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立法加快步伐,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强大助力。重庆市巫溪县检察院联合陕西省镇坪县检察院组成的跨区域联合行动小组在鸡心岭地区给辖区居民宣讲林业生态保护知识(2020年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伟摄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从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重要制度;从通过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到审议通过监察法、国家安全法、外商投资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共293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公平正义,国之基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历时21年的聂树斌案沉冤昭雪。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张玉环案等刑事冤错案件得到依法纠正。问题出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司法体制改革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错案发现、纠正、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司法机关面貌一新,司法公信力、审判质效显著提升。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人民法院法官邓兴背着国徽与同事们跨过怒江(2019年8月30日摄)。为方便居住在高山峡谷里的农村群众,邓兴和同事们一起背着国徽,组建巡回法庭。每年足迹遍及50多个村镇,行程近万公里。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实现管辖范围全覆盖,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全面建成运行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让公众知情权有更多的实现渠道;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推动履行“四大检察”职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解答当地牧民群众的法律咨询(2021年8月7日摄)。班玛县地处高原,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近年来,班玛县人民法院深入各乡镇,将巡回法庭搬到森林、草原,在牧民家门口提供诉讼服务,还通过以案说法、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新华社记者张龙摄改革举措环环相扣,步伐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守护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2021年10月的一天,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黄慧欣喜万分。在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江苏路派出所,她为户籍在外地的孩子申领到一张身份证。上海推出的“跨省通办”项目,为长三角区域内户籍居民异地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法治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全面清理“奇葩证明”为群众减负,严格规范执法让权力不再“任性”,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执行与评估……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鲜明印记。曾经,“门难进”“事难办”,老百姓对司法机关望而却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在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公安交管便民服务窗口,汽车租赁企业代表在办理业务(2019年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一项项司法改革举措直击靶心。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群众“立案难”,截至今年6月,全国法院累计登记立案13837.17万件,平均当场立案率达到95.7%。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人民法院宣告“基本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更好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守护人民美好生活;公安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执法公信力迈出新步伐;健全完善“人人可享”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执法机关立行立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对法治的信心。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明珠居委会法律援助律师在给明珠小学的学生们讲解宪法知识(2018年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郭晨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有效解决了“奇葩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河北衡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刘学敏在衡水中学为学生们讲解宪法知识(2020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民摄全面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七五”普法顺利完成,公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文字记者:刘奕湛海报设计:段媛媛【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9-19 17:32:56

时间刻度里的大国外交——记习近平主席在中亚的国事访问

新华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9月17日电题:时间刻度里的大国外交——记习近平主席在中亚的国事访问第一天的风景里,有北京清晨的风,努尔苏丹的午后暖阳,撒马尔罕的夜幕灯火。早上自北京起飞,落地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展开3个多小时的国事访问,旋即飞抵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习近平主席结束当天最后一场活动,抵达下榻的地方,指针划过北京时间23时。第二天、第三天,撒马尔罕的外交舞台上,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同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
发表时间:2022-09-19 17:31:16

共建亚欧大陆美好家园——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新华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9月17日电题:共建亚欧大陆美好家园——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新华社记者刘华郝薇薇撒马尔罕,风云际会之地。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中亚古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连接起古代中国、波斯和古印度,见证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盛时光。2022年仲秋之月,一架架专机在这里降落,14个国家的领导人从四面八方奔赴古城。9月15日至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撒马尔罕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合大家庭”的首次线下全员聚首,举世瞩目。当地时间14日晚,习近平主席结束对哈萨克斯坦的国事访问后,乘专机抵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际机场。天际旷远,灯火璀璨,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在舷梯旁热情迎接。当地时间9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撒马尔罕,开始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这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政府总理阿里波夫、外长诺罗夫、撒马尔罕州州长图尔济莫夫等高级官员在机场热情迎接。新华社记者鞠鹏摄机场内当地民众欢快热烈的传统歌舞表演、城市沿途整饬一新的宽阔路面、不远处刚刚落成的国际会议中心……一路走来,东道主对远方贵宾的用心用情、对峰会成功举办的热切期盼扑面而来。此时的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步入第三个十年的上合组织将如何开启新的征程,又将为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发展事业贡献怎样的“上合力量”?此时的中国,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蓝图呼之欲出。这场元首外交活动,将向世界释放哪些关于中国发展的重要讯息,又将对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出席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大小范围会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同其他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峰会宣言,举行10余场双边、三边活动……撒马尔罕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同各方密集互动,提出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宣布一系列重要务实举措,积极倡导共建亚欧大陆美好家园、推动各方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彰显出一个矢志民族复兴的东方大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笃定与担当。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实践表明,‘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上海合作组织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过去我们践行‘上海精神’取得巨大成功,未来我们还要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16日上午,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一层会谈厅,习近平主席同与会各国领导人围桌而坐,深刻阐述“上海精神”的意涵与价值。会议中心外,艳阳高照,与会各成员国、观察员国国旗和上合组织会旗迎着泽拉夫尚河谷的劲风高高飘扬。16日上午10时许,峰会正式开始,习近平主席同与会各国领导人先后举行小范围会谈、大范围会谈。会议由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主持。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小范围会谈。这是小范围会谈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李涛摄今年适逢上合组织宪章签署20周年,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自2001年上合组织诞生于上海黄浦江畔以来,这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犹如一盏明灯,始终指引着上合组织前进的方向。宪章、条约的签署,不断丰富着“上海精神”的时代内涵。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五个坚持”全面总结上合组织成长壮大的成功经验——坚持政治互信、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选择的发展道路”“照顾彼此利益诉求”“遇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不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愿同更多志同道合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和发展互利合作”“始终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反对为一己私利损害他国正当权益”……这是对上合组织鲜明特征的系统概括,也是对国与国相处之道的深邃思考。作为重要创始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上合组织发展。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上合组织历次峰会,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张,为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和地区合作指引方向、注入力量。“人类社会发展和大自然一样,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雪交加的时刻。”当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作为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重要建设性力量的上合组织,应如何回应当前挑战,又应如何擘画长远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习近平主席给出的中国方案响亮而明确——“加大相互支持”“拓展安全合作”“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坚持多边主义”。“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中方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中方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就是希望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推动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刻阐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的要旨所在,邀请各方共同参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同“上海精神”相融相通、相互呼应,为破解时代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公共产品。两大倡议契合各方关切,得到与会各国领导人积极响应。“乌方全力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哈方愿同中方一道,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吉方赞成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这对于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土库曼斯坦支持中方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这有助于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伊方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深入合作,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蒙方高度赞赏中方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所作重要贡献”……一条道路,众行致远上合组织,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超越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的陈旧观念,探索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的新型国际组织发展之路,展现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希望加入上合组织的国家排成了队”,撒马尔罕峰会前,关于上合组织即将迎来“扩员潮”的消息就成为国际媒体报道的焦点。签署关于伊朗加入上合组织义务的备忘录;启动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的程序;批准埃及、沙特、卡塔尔,同意巴林、马尔代夫、阿联酋、科威特、缅甸为新的对话伙伴……各种猜测在峰会期间“尘埃落定”,上合组织再次顺利扩员,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最为辽阔的地区合作组织,地位进一步巩固,影响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上合大家庭’,充分表明上海合作组织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习近平主席这样阐述上合组织扩员的重大意义,“推动本组织发展扩员、发挥本组织积极影响,将为维护亚欧大陆以及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注入正能量、创造新活力。”关于上合组织扩员,中国始终抱持“积极稳妥做好扩员工作”的立场。2017年阿斯塔纳峰会,习近平主席同其他成员国领导人共同作出给予印度、巴基斯坦成员国地位的决定。一年后,中国青岛,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了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时隔4年,撒马尔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同其他成员国领导人共同推动完成了上合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二次扩员。撒马尔罕峰会,上合组织成长壮大之路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16日下午3时许,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大范围会谈结束,《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撒马尔罕宣言》摆在各成员国领导人面前。在这份最重要的成果文件上,习近平主席郑重签名。正是在习近平主席同各国领导人共同努力下,此次峰会通过44项合作文件,数量之多、分量之重,居历次峰会前茅。关于维护国际粮食安全的声明、关于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的声明、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关于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多元化的声明,4项由中方倡议通过的文件,就应对时下最紧迫的全球性挑战发出了共克时艰的“上合声音”,展现了团结一致的“上合立场”。放眼世界,世纪疫情阴霾未散,局部冲突硝烟又起,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国际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形势下,上合组织当如何作为?习近平主席指明方向——“要勇于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牢牢把握时代潮流,不断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携手并进,方能行稳致远。一种担当,勇立潮头16日正午时分,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一层集体合影厅,与会各代表团团长在旗阵前集体合影。20多位国家领导人、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微笑致意,镜头定格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上合大家庭”首张“全家福”。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大范围会谈前,与会各方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李涛摄习近平主席站在米尔济约耶夫总统的右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区和国际合作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中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习近平主席下榻的撒马尔罕国宾馆一层会见厅,墨竹屏风前,外方的国旗不停变换。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15日上午8时至16日上午9时,习近平主席在这里接连会见出席峰会的10国领导人,并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第六次会晤。以分秒标记的日程,折射出中国“朋友圈”的广度和深度。当地时间9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宾馆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举行中俄蒙三国元首第六次会晤。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与会的多国领导人纷纷利用峰会间隙,走到习近平主席跟前,同他进一步交流。友谊合作的纽带将中国同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明传统、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来看看这一项项合作成果——中吉签署农业、医疗、消防、植物检疫等领域合作文件;中塔签署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交通等领域合作文件;中俄蒙三方确认《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延期5年,正式启动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线铁路升级改造和发展可行性研究,商定积极推进中俄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国铺设项目;中白宣布将两国关系定位提升为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关于科技、司法、农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文件;中巴签署铁路、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文件;……运筹双边多边,统筹国内国际。在上合组织大舞台,习近平主席利用各种场合介绍中国改革发展形势,阐明中国发展光明前景——“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再过一个月,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预祝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取得圆满成功!”“相信在习近平主席英明领导下,中共二十大将规划中国未来发展蓝图,引领中国取得更多伟大成就”“中国必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峰会期间,“中共二十大”成为一个热词,各国领导人不约而同预祝党的二十大能够圆满成功,纷纷表示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希望加强同中国的互利合作,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推动上合组织发展的一系列务实新举措——“中方愿在未来5年为成员国培训2000名执法人员,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将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价值15亿元人民币的粮食等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将于明年举办本组织发展合作部长会晤、产业链供应链论坛,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未来3年为本组织国家的民众免费实施2000例白内障手术,提供5000个人力资源培训名额”……就在撒马尔罕峰会召开之时,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中塔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开展首批本土师资培训,为中亚首家“鲁班工坊”正式开张运营做最后的准备;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中国企业承建的卡洛特水电站,将源源不断的电能输往巴基斯坦各地……亚欧大陆,处处写下中国同各国合作共赢的生动故事。中国主张鼓舞人心:“路虽远,行则将至。让我们大力弘扬‘上海精神’,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行稳致远,共同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美丽的美好家园!”【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9-19 17:23:55

钟华论: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题: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钟华论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专题引人注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发表时间:2022-09-19 15:52:34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秉持“上海精神”,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新华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9月16日电(记者倪四义孙浩)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
发表时间:2022-09-17 17:25:15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新华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9月16日电把握时代潮流加强团结合作共创美好未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22年9月16日,撒马尔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尊敬的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尊敬的各位同事:很高兴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感谢米尔济约耶夫总统的热情接待和周到
发表时间:2022-09-17 17:14:03

习近平结束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和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9月16日午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和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后回到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等同机抵达。当地时间16日下午,习近平结束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后,从会场径赴机场乘专机回
发表时间:2022-09-17 17:10:38
<< 293 294 295 296 297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