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各族儿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举旗定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西北大地,山河辽阔、风物壮美。各族儿女共同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宁夏考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2024年8月8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演员在文艺展演活动上表演。新华社发(潘彬彬摄)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看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看全球,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是高瞻远瞩的思想引领——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开创性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高度,强调“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3年,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这是情真意切的牵挂叮嘱——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多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收到了各族群众许多来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讲解员施艳琴为游客讲解十八洞村的故事(2023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在四川大凉山腹地,总书记走进彝族贫困户家里,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火塘边,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在内蒙古赤峰市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总书记走进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在西藏,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疆,总书记强调“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俯瞰四川省昭觉县地莫乡地莫村田园中的新居(2020年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从世界屋脊到天山南北,从西南山区到塞北草原,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各族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共话民族地区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这是系统全面的工作实践——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民族文字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入和美村寨、抵达边境国门,成为各族群众深刻领悟思想伟力权威读本。新征程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凝聚起强大合力,汇聚起磅礴力量。团结携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民生为本,各族群众生活迎来新面貌——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2014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总书记接到信后立即给他们回信。一年后,带着对贡山县干部群众尤其是独龙族乡亲们的惦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紧张的云南之行中抽出时间,把当初写信的5名干部群众和2名独龙族妇女专程接到昆明见面,指出:“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独龙族2018年实现整族脱贫。独龙江乡党委写信报告喜讯,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回信,鼓励独龙族群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如今,从新安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到覆盖全乡的5G信号,再到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一步跨千年”的独龙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这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021年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独龙族的巨变,正是各族群众走向美好生活的缩影。在宁夏,西海固群众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在内蒙古,拍短视频成为农牧区群众的新时尚;在贵州,多举措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城市融入新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携手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秋日里,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拉林铁路上的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了解川藏铁路总体规划及拉萨至林芝段建设运营情况。总书记强调,“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你们规划很科学,全路段在推进,看了很振奋”“‘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复兴号穿行在西藏拉林铁路林芝段的桃花间(2023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觉果摄不仅是路。电网清洁能源总体占比超90%,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生态环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中,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放眼民族地区,从水风光资源被充分利用转化为清洁能源,送往大江南北,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成为产业新名片,再到一批批品牌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成色更足、信心更足。亲如一家,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大人们翩翩起舞,小孩子快乐嬉戏……傍晚时分,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的小广场热闹起来。2024年9月25日,居民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广场表演舞蹈。新华社记者毛竹摄“无论是端午节还是古尔邦节,我们社区里的居民都会带着各家特色美食,聚在一起庆祝。大伙儿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社区居民说。各族群众共同生活的社区,既是安居乐业的温暖家园,也是凝聚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中华一家,情深意长。新时代以来,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巩固,以“互嵌”为导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深入开展,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学校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佳话不胜枚举。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2023年12月23日,参观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新华社记者郝建伟摄形态各异的彩陶、出土自新疆的铜币……位于北京西长安街的民族文化宫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吸引八方来客。置身展厅,1500余件文物古籍穿越千年时光,见证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2023年12月23日,参观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新华社记者郝建伟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留言簿上,每一句话都那么质朴真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2024年8月10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城区贡水河上,选手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全国龙舟邀请赛200米直道赛预赛中。新华社发(宋文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走进贵州、云南、浙江等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各民族文化更加创新交融;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参加“石榴籽祖国行”主题队日、“向国旗敬礼”等系列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田……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激发出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赴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今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前程远大,未来可期。“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汇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力量——2023年12月,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指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在广西南宁市蟠龙社区,工作人员在为居民服务(2023年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如今,在蟠龙社区,居民自发组成合唱团,每周都会聚在一起,带上自己民族的乐器,进行合唱练习。社区还开展了家庭共读、民族歌舞、育儿课堂等互动式、沉浸式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多来往、多交流。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汇聚起各民族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强大合力。在新疆塔城市文化广场,练习手风琴的孩子随着琴声翩翩起舞(2024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丁磊摄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22年7月,在新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数千年的文明瑰宝,璀璨夺目。习近平总书记深受触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精神家园构筑必须久久为功。2024年9月1日,小讲解员在宁夏博物馆为游客介绍贺兰山岩画。新华社记者毛竹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故事,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系列举措,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让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总书记强调:“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各族群众和民族地区“不能掉队”的信念与决心,一以贯之。迈上新征程,要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必将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文字记者:王琦、范思翔、王明玉海报设计:谢悦统筹:张爱芳、张惠慧、韩芳、黄小希、赵露露【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27 15:19:28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同心奔赴美好前程——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题:同心奔赴美好前程——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王明玉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75载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民族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奔赴美好未来。石榴花开结出团结硕果“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走进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静静矗立。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多位民族代表立誓后碑上签名。岁月流转,斑驳的字迹,见证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发放救济粮和生产工具,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渡过难关,各族人民翻身解放,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捍卫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改革开放后,对口支援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走出各民族互助之路……75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应对挑战中破浪前行,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华大地绽放出愈发绚烂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2024年9月2日,西藏江洛康萨社区文艺队在表演间隙休息。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亲如一家,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西藏日喀则市江洛康萨社区广场上,身穿不同民族服饰的居民表演融合了多民族元素的歌舞。这个社区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13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其乐融融。2012年以来,国家民委已累计命名205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精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增进共同性的方向,以“互嵌”为导向,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逐步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学校等基层一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佳话不胜枚举。水乳交融,互嵌式社会结构日益形成——多彩贵州,民族团结乡村篮球邀请赛拥抱八方来客;天山南北,“打起手鼓唱起歌”民间艺术季喜迎四海宾朋;大美宁夏,邻居节、百家宴吸引各族群众同吃一桌饭、广交知心友……各族群众“双向奔赴”,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中华一家,情深意长。75年一路走来,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书写着“茶和盐巴永不分离”的动人故事。共富共享绘就幸福图景大凉山腹地,曾经交通闭塞、地瘠人贫。新中国成立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迈向社会主义社会。75年沧海桑田,凉山深处,换了人间。今日凉山大地,新居新寨错落有致,硬化道路通村入户……当地彝族群众常把两句话挂在嘴边:“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共产党‘卡莎莎’(谢谢)!”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民生福祉、致力民生改善,420个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奋起直追,经济活力更足——八桂大地,一条全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在加速延伸。西部陆海新通道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方式,通达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广西各民族生产的产品,柳工机械、五菱汽车、柳州螺蛳粉出口到了五大洲。75年来,从实行转移支付、西部大开发,到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一项项政策和资金落实落地,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情深意笃,民生保障更暖——雪域之巅,109道班承担着唐古拉山口的道路养护保通任务。75年来,一代代高原养路工人在“生命禁区”深深扎根。救助站里,4000余封来自四面八方的感谢信,定格了民族团结的温暖瞬间。2024年2月1日,109道班所在地,常年风雪交加。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在内蒙古,各族儿女携手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变;在青海,各族人民倾力支援,帮助积石山地震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为各族儿女托起稳稳的幸福。凝心聚力,社会事业焕新——“日光城”拉萨,“北京中学”点亮农牧区孩子的梦想;藏西阿里,陕西援藏医生帮助几近失明的老人重获光明与希望……对口援藏30年来,援藏干部人才为雪域高原送去教育新理念、医疗新技术、团结新佳话。75年来,党和国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保障更加有力。美美与共构筑精神家园“远方客人到景宁,山笑木笑人欢唱……”9月4日晚,浙江景宁畲乡古城非遗文化巡游热闹非凡,各地游客和身着民族服饰的表演者载歌载舞。2024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走到之江大地,铺展开一幅各民族美美与共、各族儿女共建幸福家园的生动画卷。立心铸魂,增进文化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各族儿女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同构建了以“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叙事体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加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走进校园……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2024年8月14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倒计时100天誓师大会现场。新华社发(袁永东摄)守正创新,弘扬中华文化——今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南三亚举行。自1953年创办至今,借助这一平台,一个个“濒危”民族文化遗存重焕生机,一项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传承。今天,当600多岁的蒙藏学校旧址“变身”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一馆之内纵览中华文化之美;当文物古籍跨越千年“上新”展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生动可感……与古为新、弦歌不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触可及。同心筑梦,携手再启新程——钱塘潮涌,亚运之光照亮西子湖畔。2023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相聚于此,共享伟大祖国荣光。“毛南族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奋斗出来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来自广西的代表韦震玲心潮澎湃,30多年前,她父亲也曾是参观团的一员,“如今各族儿女更要珍惜时代机遇,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75载长歌奋进,中华民族儿女共同谱写了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的壮丽史诗。展望未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各族儿女共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27 15:18:19

总书记这样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27 15:17:36

学习进行时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民族团结的故事

【学习进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民族团结的故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总书记一次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留下了许多精彩故事。201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像石榴籽一样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有一个细节令人感慨。当总书记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籽”的比喻,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新疆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的。这句源自生活的质朴感言,触动了总书记的心弦。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交融汇聚、多元一体,这是石榴籽的特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时,反复提到“石榴籽”的比喻。它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金句”之一,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同样是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高度,强调“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2024年6月20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的蟠龙社区。社区常住人口约2.7万人,共有1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此安居乐业,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成。身着民族服装的社区群众正在排练合唱节目。看到总书记来了,大家热情地向总书记献上一曲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幸福嘹嘹啰》。“一到广西,就想起山歌了。”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广西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阳光热情、多才多艺。”总书记叮嘱:“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离开社区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希望社区各族群众多来往,大家互帮互助,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共同建设幸福家园。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来到多民族聚居的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汉、回、满、蒙、藏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在社区广场上,总书记来到居民群众中间,亲切地向大家问好,现场气氛格外热烈。“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说。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布达拉宫广场考察时,向游客和当地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次2021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受到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最诚挚的欢迎。他深情地说:“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感到高兴!”从林芝到拉萨,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载歌载舞的各族群众,哈达、热巴鼓、切玛、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是要表达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在八廓街,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我23年前来过一次,现在建得多么好啊!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里来,搞事业、转经、旅游。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总书记指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西藏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5日上午,习近平在赤峰博物馆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在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当时表演的来自巴林右旗9人组成的说唱组合,最小的11岁,最大的86岁。老中青少的混搭组合,也是这部伟大史诗代代传承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你们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这三部史诗,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对于这三部史诗,他曾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称赞它们是“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念念不忘,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深远考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三部史诗为例,强调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守住文化根脉,就是守住民族之魂。策划:储学军统筹:车玉明李志晖执行:万方王子晖翁伟庆主笔:金佳绪潘子荻参与记者:刘淼张芮绮新华网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27 15:15:44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三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三新华社记者75年砥砺奋进、团结奋斗;75年不忘初心、矢志为民。在共和国历史丰碑上,“人民”二字,重若千钧。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发表时间:2024-09-26 15:30:3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民生保障扎实有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积极进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发表时间:2024-09-26 15:23:02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雄途致远通千里 砥砺大道国运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题:雄途致远通千里砥砺大道国运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叶昊鸣、丁怡全、段续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历经75载,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发生历史性变化——交通基础设施连片成网,人民群众出行便捷舒适,智慧绿色发展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交通运输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关键支撑。大步迈向交通强国
发表时间:2024-09-26 15:21:47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二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二新华社记者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节点回望,中华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令我们无比自豪: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发表时间:2024-09-26 15:18:5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2024年2月5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硬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较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为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
发表时间:2024-09-26 15:17:32

习近平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 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 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和问候。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2004年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建校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办学成果,表达更好地服务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的决心。新华社发【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26 10:15:25
<< 93 94 95 96 97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