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入党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中国律师》杂志邀请律师行业的几位青年党员讲述他们践行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执业故事,共同感受在党旗辉映下因奋斗而闪光的青春。“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熊莹【云南谦律律师事务所】:建一个温暖港湾,搭一座服务的桥5月16日,当我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接过“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的证书时,指尖摩挲着奖章上的徽章,泪水模糊了视线。“我的使命就是让法律服务和温暖陪伴成为照进残障群体生命里的那束光。”为践行这句话,我走了16年。2007年12月21日,一场事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全身十多处骨折、神经断裂、器官感染衰竭,三次病危通知书像利刃悬在头顶。六次手术,九块钢板、二十八颗螺丝钉嵌入我的身体,我用坚定的毅力熬过断骨重生之痛。术后我接受了痛苦的康复训练——从平躺到缓缓坐起,从站立到蹒跚学步,每一步都疼得像在刀尖上行走。遗憾的是,因身体损伤严重导致多处畸形愈合,我落下了终身残疾。“让苦难流经我,是生命的馈赠。”我总是乐观地想着。孩童时看《一号法庭》,电视剧中那些律师扶弱扬善的身影在我心里种下了法治的种子。为了圆律师梦,我每天趴着复习14个小时,最终在2009年成为家乡首位布朗族残疾女律师。毕业后我各处求职,因身体原因四处碰壁。虽有失望,但不能绝望。我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为和我一样的特殊和困难群体建一个避风的温暖港湾,搭一座服务的桥。2017年,我创办云南谦律律师事务所,取名“谦律”旨在不断鞭策自己“终身谦虚、谨慎、自律,为公平正义而战。”执业以来,我代理了近2000起案件,用实际行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18年的一天,勐腊县的玉姓大姐坐着轮椅来找我,一边诉说经历一边崩溃大哭。她本是阳光漂亮的傣家姑娘,有幸福的家庭,但因20年前一场事故而高位截瘫,却只得到过微薄的赔偿。几次申诉失败,丈夫弃她而去,父母也不幸离世,她无比的绝望。想推翻一件20年前的案子困难重重,20天里我翻遍所有历史案卷,在发黄的材料堆里找证据。我常常是跪着工作两三个小时,拧着钢板和螺丝的双腿失去知觉,站都站不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成功说服二审法院改判,玉姐获赔30.8万元,该案件被中央电视台《律师来了》节目报道。2021年我再为玉姐起诉后续治疗费,又获赔37.5万元。那一刻,我们激动地含泪紧紧相拥。玉姐拿到的赔偿不仅是生存的希望,更是一份法律援助的温情。勐海县勐阿县曼短村的小艳是一名肢体残疾的女性,过去她总是因自卑而把自己关在家里,靠卖米维持基本生活。2019年,我邀请她参加我所组织的肢残人公益活动。我以自己为例,鼓励她找到人生价值——“走出来,去帮助别人,去看更广阔的天地。”6月份,我和小艳一起参加2025年云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这是她第一次走出西双版纳来到昆明,不仅学到直播新技能,还参加了省级竞赛,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如今,她的小店成了残友创业的典范,还招聘多名残友一起工作。“扶智+扶志”,我为助残就业创业奋斗新生之路默默努力着。为帮助更多人,我联合当地人社部门一起打造“线上带岗普法助残直播间”,首创“线上带岗+法律支持”全链条服务。我用方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单场直播观看量最高超上万人(次)。摸索建立“一人一策”助残职业导航系统,已为17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4名残友自主创业。立志做有法治力量和民生温度的助残律师,一直是我的追求。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涉及残疾人维权的法条改编为生动案例,开展“熊律说法”活动,让法治助残文化浸润边疆村寨。在景洪市嘎栋小学的法治课上,我用少数民族故事讲法律法规,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在傣族村寨的火塘边,我用方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同胞们频频点头;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我以“法治梦想课”为特殊儿童绘就人生蓝图,以“依法带娃课”为家长传递科学育儿理念。此外,我连续8年坚持举办助残康复训练讲座,服务覆盖3200人(次);带领残友们开展基诺族布艺扎染、多肉花艺种植疗愈等项目,丰富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西双版纳州人大代表,我提出《残疾人康复进社区的服务体系建设》《特殊教育职业高中班》等50余项建议,并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创新开展“党建+助残”融合实践,组织“轮椅上的党课”等特色活动,建立“党员律师+残友”结对帮扶机制;我还积极创建“残疾人维权服务工作站”,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从病榻到法庭,从轮椅到讲台,我走了16年,走出了一名党员律师的初心与担当。如今,我的人生早已与家乡无数残障群体的命运紧紧相连。“全国自强模范”顾婷婷【江苏兴典律师事务所】:从受援人到援助人10年前的一场交通事故猝不及防地打碎了我原本美好的生活。“高位截瘫”“以后能够坐着轮椅生活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这是当时医生对我身体作出的终审判决。交通事故之后漫长的维权之路,让我充满了各种的疑虑和困惑。绝望之时我求助于残联、妇联和律师、法官,期望法律能够给予我公正的保护。事实也正如此。残联、妇联对我特别关注,律师为我全力以赴,法官的判词温暖人心,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兼具力度和温度的法治力量。不知不觉间,我的心里燃起了一簇小小火苗:我是否可以学习法律,有一天也能为他人施以援手?小火苗让我的世界有了光。我依旧困囿于轮椅的方寸之间,可似乎看见了远行的希望。在启蒙恩师倪文胜律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搜集法考资料、买书听课,一心扑进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因为受伤导致胸部以下没有知觉和力量,简单的动作也不能控制,坐上几小时对我而言也是异常艰难。坐着不行就躺着学,躺的时间长了就趴着学,于各种姿态中苦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我顺利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那张资格证书让我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身为一名残疾人,我深知残疾人朋友合法权益受损所面对的种种不易;作为一名党员律师,我更应该用行动践行执业为民宗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为帮助残疾人朋友拓宽学法途径,增强尊法守法意识,提高依法维权能力,在高邮市残联的组织协调下,我和我的小轮椅倚“法”远航。我走进电视台,主持“婷婷说法”节目,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提高惠残政策的知晓率;我走进乡村舞台,开展“我讲你知共享法治”系列宣讲,以典型涉残案例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了解如何申请法律援助,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我走进高邮市残联,开设“婷婷工作室”,免费为来电、来访残疾人及其亲友提供法律咨询;我走进高邮市法律援助中心,为权益受损的群体守护公平、捍卫正义……小强是一名肢体一级的残疾人,因常年居家,社会经验较少。他在浏览短视频时认识了主播杨某并加为微信好友。聊天过程中,杨某以自己身体患病需要钱、车贷逾期等理由多次向小强借钱。出于对杨某的同情,生活本不富裕的小强通过微信陆续向杨某多次转账,合计16000余元。2023年5月,小强的父亲发现了上述情形,认为他被骗了,于是便向公安机关报警。高邮市公安局开发区派出所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杨某确实患有重病,他也认可转账中的13000元为借款,并承诺自2023年9月起每月偿还借款。公安机关认为杨某不具有犯罪事实,撤销了刑事立案。然而杨某自还了第一笔500元后,就一直没有再还款。小强父子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们了解到高邮市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婷婷工作室”经常为残疾人办理维权案件,便找了过来。经详细沟通之后我认为,小强提起诉讼要求杨某还钱具有一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但杨某能否实际履行还款义务才是保障小强合法权益的关键点。我拨通了杨某的电话。“我现在身体很不好,工地也停工了,每个月只发点吃饭的生活费……”杨某说起了自己的难处。“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有没有去申请啊,小强是真心实意帮助你,他自己也是重度残疾人,生活很不容易。”我帮助杨某一起想办法,他听后表示等明年工地开工,一定还钱给小强。开庭当天,杨某如约来到高邮市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一番真诚沟通之后,在法庭的主持下,杨某和小强达成了分期履行的还款协议,杨某当庭偿还了2000元。此后,杨某也按照调解协议履行了还款义务,小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真正保障。像小强这样的受助人,我还遇到过很多。符合条件的,我协助他们申请法律援助;出行困难的,我上门提供服务。当我将准予离婚的判决书送达到被丈夫常年家暴的小玲手上,帮助小陈与单位达成调解拿到了应得的工资,为小芳与丈夫化解矛盾和好撤诉……他们是开心的,我也是开心的。曾经的当事人转变成了代理人,曾经的受援人转变成了援助人,我终于能够为这些当初像我一样无助的人们提供一点点帮助,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行至水穷时,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给了我重生的信念,是社会大家庭的友善给了我重生的温暖。未来,我将继续做好律师本职工作,为更多有需求的残疾人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法之名,和千万法律同仁携手同行,共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追梦圆梦。西部锻炼律师吴佳伟【北京中凯(上海)律师事务所】:法治微光映昆仑,党员初心照边疆回望跨越五千公里山河,从黄浦江畔到昆仑山北麓的这一年,我收获了职业成长和在祖国西部践行法治初心的丰富经历。这里没有陆家嘴的摩天森林,却有戈壁上浩瀚的星空;没有外滩的熙攘人潮,却有巴扎里“阿达西”(朋友)淳朴的笑脸。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律师,我深感使命在肩——将法治阳光播洒到这片土地最需要的角落。记忆深刻的是2025年春节将近,喀什地区伽师县法律援助中心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刘某某等5位已经返乡的农民工兄弟仍被拖欠着十余万元的辛苦钱。屏幕那头是无尽的焦虑,屏幕这头是沉甸甸的责任。法律援助中心迅速指派我承办该案,要求务必加急处理,力争春节前解决。时间紧迫,地域分散,我立刻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云端维权”。逐一倾听5位农民工的讲述,安抚他们的焦灼情绪。仲裁庭上,面对公司的托辞,我据理力争:“支付劳动报酬是企业不可推卸的法律义务,春节前保障农民工拿钱回家是民生底线。”前期扎实的远程取证形成了证据闭环,最终赢得仲裁庭全面支持,裁决公司全额支付欠薪。当得知款项到账的消息,电话里传来的连声感谢让我深切体会到,法律条文在律师手中可以化作冬日里温暖的“薪”火,照亮归途、守护团圆。伽师县的巴扎(集市)处处展现着南疆最鲜活的生活,也是普法的绝佳阵地。每逢巴扎日,我和同事们便支起“法律咨询”的红色横幅,融入这烟火气中。有一天,一位维吾尔族大姐满脸愁容地来到咨询台前。原来她遭遇工伤,却因不懂法而默默承受。在同事翻译下,我向她耐心讲解相关法律和维权途径。看着她眼神从迷茫到逐渐亮起希望的光,我更加确信普法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在馕香、肉香、瓜果香交织的生活气息里,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把法治的种子种下去。后来,这位大姐拿着材料主动寻求法律援助,并成功获得了赔偿。她在综治中心门口紧握我的手,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对我最珍贵的褒奖。在一场场巴扎普法、一次次解答法律问题的过程中,我见证了“有事找法”意识如何在边疆群众心中生根。法律不再遥不可及,已逐渐与那里的土地、牛羊、生计紧密相连。担任伽师县第二中学法治副校长让我倍感光荣。每月面对四千多名青春洋溢的面孔讲授法治课,压力与动力并存。我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是对正义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我尝试用以案释法、互动问答的方式把晦涩的法条变成生动的故事。讲增强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希望他们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讲校园欺凌,引导学生们不做施暴者、不做冷漠的旁观者;讲防范性侵,教会他们识别危险、勇敢说“不”;讲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引导大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步入教室,学生们热情地喊道:“吴老师好!”当我问起上节法治课的内容,他们齐声答道:“拒绝校园欺凌!”又问及大学想选的专业,孩子们脱口而出:“法律!”那一刻的成就感和责任感瞬间涌上心头,无以言表。在伽师,我的角色不止于办案律师。广袤的戈壁,见证着我参与法治建设的多元实践。作为律师代表,我参与监督伽师县人民法院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活动。寒风凛冽的执行现场,看到法官和法警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奔波的身影,我深感司法为民不仅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人民监督员,我受邀出席伽师县人民检察院23场检察听证会。听证席上,检察官严谨释法,程序公正透明,让我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作为县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专家委员,参与审查15起复议案件,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助力法治政府建设。这些经历拓展了我的视野和格局,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共同推进。作为一名党员律师,能在西部热土上以不同身份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是历练,更是荣光。从上海遥望昆仑,曾是一个青年律师的理想图景;在伽师扎根基层,则是我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后寻获的笃定答案。全国律协青年律师人才示范培训班学员谭畅【湖北新理念律师事务所】:雨中之江,学思并行未名湖畔,博雅塔下,万千道路通向世界的繁华,而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我却选择回到生养我的家乡——湖北恩施,成为一名扎根乡土的人民律师。当腊月年关,我与师父冒着风雪加班加点,只为抢在春节前冻结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账户;当我站在讲台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条文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当我在深夜孤灯下,反复推敲着文书,只为在法庭上为正义发出更为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些扎根基层的执业经历,既是对法治信仰的深入践行,也是对人民律师价值的生动诠释。它们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将抽象的法理融入乡土、回应百姓真切期盼的日常。带着这份来自基层执业的体悟与思考,我有幸作为湖北省的青年律师代表,走进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开启了在全国律协青年律师人才培养示范班的培训。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律师们齐聚于此,暂时忘却案牍劳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于我而言是一种纯粹而珍贵的幸福。培训的日程安排得紧凑而充实,课程内容覆盖广泛又极具针对性:从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到探讨人工智能等新兴业态对律师工作方式与职业前景的深刻影响,再到剖析青年律师如何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取得新作为。课程为青年律师如何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职业赛道里锚定方向、实现突破提供了经验分享与路径参考。其中,有四点感悟我尤为深刻:青年党员律师要坚持政治引领,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此次培训班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作为生长于荆楚革命热土的新时代律师,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践行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党员律师的责任与担当,从政治上把握业务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落细政治要求,切实推进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的同步提升。青年党员律师要践行执业为民宗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要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法治体检”、法律援助等工作,加强对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群体的法律帮扶工作,始终站稳人民律师为人民的根本立场,做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青年党员律师要锻造过硬业务本领,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专业是律师的立身之本,专业化是律师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青年律师,我深知唯有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在专业化建设上持续加力,方能夯实发展根基。此外,老师在培训中强调,“专业化是围绕本专业的跨专业学习”,这启示我们要博采众长,打破边界,不断拓展知识结构,开拓视野,努力做到业务精湛、本领过硬。同时,面对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更应主动把握机遇,积极融合新领域、钻研新业务,深化专项研究,以创新实践为法治建设聚智汇力。青年党员律师要敢于开拓创新,锻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青年律师止步于基础技能、固守常规路径,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漩涡之中。而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锻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优势。当我们能以法律思维融合行业洞见,解决他人需要解决的复杂难题,或提供更具前瞻性、更精准匹配服务对象深层需求的法律服务时,便构筑起了难以被模仿与替代的专业“护城河”。这份“敢于不同”的勇气和思维,是青年律师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的坚实根基。为期五天的培训仿佛江南烟雨,丝丝入扣、浸润心田,滋养着我们的职业理想和法治信念。思想的启迪、知识的积淀以及同行的情谊,已深深融入心中。培训中的所学所悟让我愈发坚定:惟勇于担当者进,惟攻坚克难者强。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为最高职业要求,以思想的高站位推动工作的真落实,以律师的新作为助力社会的新发展,深入细致查不足、谨慎耐心找差距,努力成为那个在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立得稳的法律人。【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