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一支支青年律师队伍正沿着苏木乡镇的小路深入基层,将法律知识化作化解纠纷的“金钥匙”,把法治种子播撒进农牧民心田。2024年6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决策部署,践行司法部党组“五点希望”,推动青年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从试点探索走向全域覆盖,用“法治青春”的力量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这场跨越城乡的实践,不仅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更铺就了一条青年法律人才成长的“实践跑道”。青年律师开展普法活动。试点先行在基层沃土中初绽芳华2024年6月,自治区司法行政系统的一项创新探索悄然启幕——108名青年律师背起行囊,走进全区108个司法所,开启为期1年的实践锻炼。作为首批试点参与实践锻炼的青年律师,王浩第一次参与调解就遇上了“硬骨头”:两户居民因阳台漏水积怨很深,多双方纠纷始终得不到解决。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司法局东街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逐页查阅物业合同,上门讲解责任划分,最终促成了双方和解。这场调解让王浩深刻读懂了“群众工作”4个字的分量。这样的成长故事,在试点中处处可见。一年间,首批青年律师累计协助调处矛盾纠纷1174件,其中,呼和浩特、通辽、赤峰、乌兰察布四盟市均突破百件;提供法律咨询6528人次,提出法律意见3759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47件。在锡林郭勒盟西乌旗,青年律师白建平为30余名农民工追索工伤保险及劳务报酬30余万元;在乌兰察布市,青年律师贾帅帮助残疾牧民依法获赔6000元。这些案例都深深印刻在了广大农牧民心里。与此同时,基层法治建设的短板,也因青年律师的到来逐渐补齐。他们参与基层执法规范修订187件,为284项行政决策提供合法性审查,开展普法宣传1300余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在阿拉善盟,青年律师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让守护胡杨林的生态理念随法律知识一同扎根;在通辽市,他们协助苏木政府完善草场承包合同,让延续多年的边界纠纷有了“法治答案”。试点的成功,印证了一条真理:青年律师的成长需要基层实践的“磨刀石”,基层治理的升级更离不开法律人才的“生力军”。全域铺开从“点上突破”到“全面覆盖”2025年6月,自治区司法行政系统传来重磅消息:全区456家律师事务所的807名青年律师,将分赴1066个司法所开展实践锻炼,实现“司法所、服务领域、服务对象”三个全面覆盖。从108到1066,数字跃升的背后,是一套经过试点检验、精心打磨的“全覆盖方法论”。“每周至少1天驻所服务,锻炼期1年,要让每个司法所都有‘法律智囊’,每个群众都能找得到律师。”自治区司法厅印发的实践锻炼方案中,“全覆盖”被摆在首位。为避免“一刀切”,方案明确“灵活自愿原则”:允许律师跨所实践,偏远地区推行“巡回服务+定点驻所”模式,与“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错位派驻,确保资源精准投放。服务领域的覆盖,更显精细化。从矛盾纠纷调解到行政决策审查,从法律援助到普法宣传,青年律师的服务清单与基层法治需求精准对接。包头市推行“菜单式服务”,司法所提前收集物业纠纷、家庭矛盾等高频需求,律师“按单上菜”;鄂尔多斯市则引导律师深度参与行政执法协调,一年来协助规范执法文书120余份,推动基层执法“既合法又合情”。“线上+线下”的服务创新,让覆盖不留死角。在乌兰察布市,青年律师建立“法治微信群”,农牧民们用语音就能咨询草场租赁问题;在巴彦淖尔市,“电话法律咨询专线”24小时畅通,一个电话就能约到上门服务。“以前找律师要跑几十里地,现在手机上就能问明白,这才是老百姓需要的法律服务。”老百姓的感慨,道出了“指尖上的法律服务”带来的变化。为确保“全覆盖”不流于形式,三方协议的签订成为关键一环。司法所、律师事务所、青年律师共同落笔,明确权利与责任:律师事务所保障生活补助,旗县司法局发放工作补贴,律师协会缴纳意外保险,服务结束后,自治区律协再给予专项补助。“三重保障”让青年律师没有了后顾之忧,也让基层群众看到了法律服务的“长效承诺”。靶向发力五条路径筑牢实践根基青年律师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需要科学机制的护航。自治区司法厅在实践中提炼出“五项实施路径”,如同为这场实践锻炼安上了“导航系统”,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政治引领是“定盘星”。结合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两件大事”,青年律师们开展“法治惠民”活动,在服务中传递法治温度与政治担当。在锡林郭勒盟边境旗县,青年律师们积极参与“法治护边”行动,走进哨所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协助牧民修订《守边公约》,在中蒙边境线旁筑起一道“法治防线”。需求导向是“指南针”。基层需要什么,律师就服务什么。针对草原生态保护这一重点,通辽市组织青年律师参与合同审查,全年提出法律意见87条;聚焦乡村振兴,乌兰察布市律师为马铃薯种植合作社提供“法律体检”,规避合同风险30余处。在乌海市,“律师+社区”联动机制化解物业纠纷100余起,青年律师常旭总结的“倾听-释法-折中”三步调解法,成为了当地司法所的“调解宝典”。资源整合是“动力源”。人岗相适才能事半功倍。赤峰市按司法所需求与律师专业背景“精准派岗”,人岗匹配度提升80%;鄂尔多斯市推行“跟案对子”,资深律师与青年律师同办一案,手把手传授实务技巧。“我的业务导师教我如何起草规范的法律意见书,基层导师则教我怎么用方言沟通交流,这两种本事缺一不可。”青年律师阿鲁斯的成长,印证了“双师指导”的实效。司法局、律协、律所三方协同的管理模式,更让服务有记录、有评价、有反馈,形成闭环。保障机制是“稳压器”。“每月有补助,办案有支持,干好有荣誉,我们在基层扎根很安心。”这是青年律师的共同感受。首批试点中,30名优秀律师获全区通报表扬;第二批实践中,量化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与执业登记、评优评先挂钩。在锡林郭勒盟,青年律师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占当地案件总量的30%,“政府推荐+法援刚需”的案源保障机制,让他们在服务中积累经验、赢得口碑。总结推广是“扩音器”。好经验要让更多人看见。自治区律协开设“律师风采”专栏,报道律师白建平、贾帅等典型事迹。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现场会上,“律所与司法所结对共建”模式被推广至全区;兴安盟整合乡镇法律顾问、律所主任、司法所与派出所所长等力量,建立“四师指导”机制,为实践锻炼提供了新范式。创新突破书写浓墨重彩法治答卷内蒙古的实践,在基层法治建设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的青年律师实践锻炼,既有“规定动作”的扎实,更有“自选动作”的亮点。“双师指导”机制破解了“专业与基层脱节”的难题。在通辽市,律所主任作为业务导师,逐字修改青年律师的调解协议;司法所所长作为基层导师,带着年轻人走村入户,学语言、通民俗。两种经验的融合,让法律条文在基层有了“落地温度”。“跨所实践”模式打通了偏远地区的服务瓶颈。阿拉善盟地域辽阔,一个苏木往往横跨数百公里,青年律师创新“流动服务站”模式:每月集中3天驻所办公,其余时间通过电话、微信远程服务。这种灵活模式,让地广人稀不再是法律服务的障碍。“民族事务法治”特色彰显了边疆智慧。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盟市,青年律师参与“民族事务依法治理”行动,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鄂尔多斯市,他们协助处理涉及多民族群众的纠纷时,既讲法律规定,也尊重民族习俗。双向赋能法治花开结出“三重硕果”当青年律师的脚印遍布草原、戈壁、乡村,一幅“律师成长、基层提质、群众受益”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场实践锻炼,最终收获了“三重硕果”。基层法治根基更牢了。全区1066个司法所实现法律专业人员全覆盖后,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15%,基层行政复议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在乌兰察布市,青年律师参与审查的28项乡镇决策全部通过合法性检验;在巴彦淖尔市,普法宣传覆盖群众3万余人,农牧民主动咨询法律的次数翻了一番。青年律师成长更快了。首批试点律师中,90%表示“处理复杂纠纷的信心显著增强”。青年律师通过参与邻里纠纷调解、工伤赔偿案件处理等实战场景,快速掌握基层法律服务技巧,案源压力也因“政府推荐+法援刚需”双渠道得到了缓解。基层治理效能更高了。在乡村振兴一线,青年律师为100余个产业项目提供法律服务,推动“村规民约”修订完善80余部。阿拉善盟的“胡杨林保护普法队”、通辽市的“草原调解室”、呼伦贝尔市的“涉外纠纷调解站”等由青年律师参与打造的法治品牌,让“法治”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密码。站在新的起点,内蒙古青年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的故事仍在续写。自治区司法厅已着手构建长效机制,让这场“双向赋能”的实践走得更稳、更远。当807名青年律师的身影活跃在苏木乡镇,当“全覆盖”的法律服务温暖着农牧民心田,这场实践不仅书写了边疆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篇章,更在祖国北疆描绘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民族强”的生动图景。青春与法治同行,基层与人才共进,内蒙古正以这场实践为笔,在草原大地上续写着新时代的法治华章。【责任编辑:宋安勇】